大極正骨按摩的診斷和治療

太極正骨按摩法是民間骨傷科醫生閻文奎先生集畢生之心血,根據太極拳術中的“聽勁”法診斷病症;以太極拳中的螺旋纏絲、整體發力法,配合傳統正骨按摩手法,並借助關節運動力學的原理,綜合形成的正骨按摩法。

此法以矯正關節、骨骼、肌肉的解剖位置,恢復人體原有的力學結構為基準,使人體憑借自然生機的運行,逹到康復痊癒的目的。

筆者是閻先生傳人中唯一繼承衣鉢者,根據自身十數年臨床經驗,將此法總結整理介紹於同行醫界,希望能將此法推廣共識。

太極正骨按摩的診斷法,以氣功觸診(聽勁法)為主,如同中醫之切診。以手指尖在患部探測,有氣波跳動應手處,即為病變原發點(疼點)。根據氣波跳動的長短、形式、方向的不同,可判斷出關節錯位的形式、骨折的方向和程度。根據病位氣波的寒熱濕感,可判斷出病症邪氣的性質。有了這些明確的手感,再結合關節活動度對比法;壓疼點診斷法、神經科檢查及X光片等方法的診斷,就可準確判斷出病位、病勢、病狀,以便採用準確而針對性強的治療手法。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處有囊狀物拱動的氣波應手;骨折、裂紋處,有如絲狀的氣波按折、裂的方向和長短跳動應手等。

太極正骨按摩的手法力,是以腰為圓心,手為半徑,當腰轉動時,帶動手產生一定的轉動弧長,而力量的發出,需從腰向手,形成一個螺旋纏絲的力線,由小至大,其力線終端即正骨手法的發力點。此即“腰有小動,手有大動”之原理。以推法為例,其螺旋力從腰向手發出的同時,以腰與椎為圓心的轉動,帶動手法形成上下左右的推進弧度,這種圓環的手法力才逹深入至骨而又不會將病人推開的纏綿滲透迴旋的作用。

太極正骨按摩的輔助手法是利用關節在運動時的穩定性差,以及關節剪力、槓桿作用等原理,將關節正位。常用方法如下:

關節間的剪力:首先診斷出患病關節錯位的方向,選用與患病關節運動剪力與復位方向一致時機,施手法推力,合二力為一將關節正位。例如肱骨頭外旋移位時,借助內旋肱骨時關節剪力的作用,在肱骨頭前方施向後內側的推力手法,可將肱骨頭正位。

骨槓桿的作用:以關為支點或法力點為支點,在肢體遠端施運動關節的輔助手法,利用骨槓桿作用使關復位。例如,股骨頭後下滑移位時,以患關節大轉子後下方手法力點為支點,在患肢踝部,施輔助手法向後拉伸腿運動,借股槓桿用將股骨頭正位。

肌肉牽拉作用:借肌肉跨越關節及附著於骨的特點,牽拉肢體遠端,並在患關節處施同方向推力手法,使關節復位。例如,頸胸椎段小關節紊亂,在棘突突出的一側,施手法力的同時,牽拉患者棘突凹側的手臂,可借助斜方肌、肩胛提肌的牽拉作用,帶動頸椎下段和胸椎上段復位。

關節軸的旋轉作用:沿關節軸旋轉,並在關節移位處施同向的手法力,使關節復位。例如,脊椎側彎是由於多個椎節的偏旋轉位組合而成,治療時則需在側彎凸出一側的棘突,施手法推力的同時,扳旋軀幹,使脊椎向側凸的一側後旋,產生反向旋轉力使椎節正位。

太極正骨按摩的治療:

治病求本:腰椎側彎,可因多個椎節的偏轉移位導致,也可因骨盆傾斜引起。前者本於腰椎,自然以正腰椎為本,後者本於骨盆,故正椎無效,應先正骨盆。所以在治療腰椎側彎時,一定要先診斷骨盆有無病變,在施正椎手法,以免徒勞無效。

整體治療:鑒於骨、關節、肌肉的整體關係,通常某一部分病變時,會連帶引起其他部分同時病變。例如,骨折位置在肌肉附著點上或下時,骨裂逹至關節時,一定要先正關節與拉順肌肉,然後再對接骨折的折端,以免因肌肉的牽拉或關節的卡阻,影響折端的對接和癒合。

損傷:新症,一般採用一次性正位。手法要輕,時間要短。

舊症,因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已變性,需要多次,漸進性地復位。需要較長時間地鬆弛肌肉和軟組織,治療時間亦需相應加長,手法也可加重些,但不要用暴力復位,以免再次拉傷患部。 

《按摩與導引》1995年第5期之“讀者園地”

 

太極正骨按摩學的論治特點

 

太極正骨按摩是根據太極拳的義理演化而成。集氣功和整體運動,以腰帶手的螺旋纏絲“勁”,傳統正骨手法,生物力學等原理,綜合形成的一種正骨治療法。在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各方面,均有著獨特的見解。

 1. 整體細微的病因病理認識

基於太極拳之[1]“周身一家,一動皆動,節節貫串的整體運動觀。太極正骨按摩學認為:關節的小移位是關節退化病變的根本原因,並可因任何一個關節的病症,而形成連鎖式反應,造成全身力學結構的失衡,最後引起諸多相關的病症。

關節小移位的成因,可分成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兩種。慢性勞損主要因不良姿勢,體虛邪入及連鎖式病變所致,患者病理變化即關節面的微小移位壘積形成。故初期常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視;急性損傷可因暴力撞擊關節的直接損傷; 或者肢體遠端受力,在關節處形成的間接損傷所致。因患者病理變化較半脫位細小許多,常被伴有的合併骨折或肌肉、韌帶撕裂的疼痛所掩蓋,又因治療不夠徹底而延誤,轉成慢性骨關節病症。

太極正骨按摩學認為:[2]關節微小移位的發生機理,可能只是患關節兩個關節面之間,產生原軸位的旋轉過度,或多軸向的綜合微小扭錯,並因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鉗入,軔帶撕裂,肌肉痙攣,而卡捌在不符合解剖結構的位置上所致。患關節移位之細微,不易從x光片上顯示,而體表亦無很大改變,但已影響到關節內的系統內能發生紊亂,造成關節面之間的應力集中,產生關節疼痛和活動度減小。 

久病失治發展成骨關節病後[3]系統內能(生物電波)的變化,形成病點反應,即“脈象”。使有氣功訓練或特異功能者,可以感應和判斷出病症所在,施以針對而準確的治療手法,並在復位彈響,滑動手感,“脈象”減消,以及病者即時所獲有的輕鬆感、關節活動度增加和功能恢復中得到証實。

關節小移位失治,使關節之間存在不正常的應力,影響軟骨的自然修復,久之可因纖裂,鈣化,脫落,形成動搖關節,而易感受風寒和捩傷。還可因“鎮痛步態”或患者他代償體位,形成不正確形體姿勢,導致相關的關節產生連鎖式病變。當病變影響到脊椎時,又因壓迫神經及植物神經而產生諸多相關病症。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幼年,更會造成骨質及力線的改變。如[4]“外反股”現象。

 2. 利用資訊傳遞和調整的診法與治則

 中醫學認為:[5]氣是生命活動的表現。任何活體的器官中,均有各自特定的生物信息(固有頻率),當某處損傷或病變後,該處生物信息就會改變並影響全身機能的平衡,同時向大腦發出疼痛的信號。正骨復位,可調節失常的生物信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太極正骨按摩,以氣功觸診為診斷的首要條件,術者經過一定的氣功訓練後,手的靈敏度提高到可以接收生物信息變化,達到摸“脈”診傷的能力。然後根據傷點氣波的位置,範圍,方向,急緩,隱顯,沉浮及跳動形勢來分辨病症。並可隨時診察治療效果,調整手法,進行針對而準確治療。例如骨折的脈象,細如絲,並隨折向,長度,形式而有斜,縱,橫,龜裂等不同。而在手法復位後,隨復位程度減弱或消失,從而診斷出骨折對位情況。

人體各器官損傷後的自然修復能力,受有無干擾因素的影響。太極正骨按摩學的治療原則,是將干擾減至最低,接通器官本身的系統內能,提高人體的自然癒合能力。

治則分成:

2.1.解剖對位:消除不正常應力對關節,肌肉等方面的影響,接通器官本身的系統內能,提高損傷器官的自然康復能力。例如:骨關節病,是因關節軟骨受持續不正常的應力牽拉,逐漸退化而形成的。矯正關節的微小移位,可從根本上解除應力影響,使軟骨可以逐漸自然康復。

2.2.治病求本:根治原發性關節病痛,恢復正常位置,使連鎖式病變的標症自除。例如:因骶髂關節小移位引起的骨盆傾斜和腰椎側彎,骶髂復位後,則盆椎自正。

2.3.整體兼顧:筋骨同治,消除肌肉痙攣或骨關節移位後,雙方面不正確拉力的互相影響。例如:髖關節移位合併內收肌扭傷時,需要同時治療,才能徹底收效。

2.4.漸進式治療:使骨正筋柔,筋順節固,可以減低一次性復位時,手法過度可能造成的損傷;以及復位後,軟組織未能收緊時關節的不穩固現象。例如:新傷過度按摩可造成腫痛加重,舊患復位程度過快,軟組織不能急時收緊,關節容易再移位。

2.5.順勢借力:接骨時先順後逆的對位機理,可解除骨折處軟組織的鉗入,肌肉痙攣,或折端錯移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橈骨斜向骨折,前臂下折端內旋錯位時,對位手法應先向內旋牽拉前臂,然後再向外旋使折端對位。 

3.氣力結合,整體運動的治療手法

太極正骨按摩之手法,是以太極拳之氣力結合,以腰帶手、節節貫串,向手及全身於末端發出的螺旋纏絲的整體運動“勁”,配合傳統正骨治療手法組成。“勁”使手法力具有持久,纏綿,滲透深入而不傷皮肉,正骨而不推人的效用。

主要分成三部份:

圓的旋轉運動:以腰帶手形成手法運動弧,例如左手向前推時,術者之腰先向左旋,帶動左手產生向左推進的弧度,並產生手法推力。

螺旋纏絲勁:即太極拳之名稱的由來。用力時沿太極圖,分成左右交叉,上下起伏推進的曲線,在太極圖中央形成一個一個縱深貫串,外圓內8字形的纏絲勁圖。關鍵在於,以意領氣,以氣行拳(按摩手法)。

同步的整體運動:術者位於患者後側,以腰帶手,並且通過手法作用於患者成為連接點。一手扶患者右肩,另一手推按患椎右側,先向左自轉腰帶動雙手產生連帶作用,使患者的腰椎亦產生向左旋,雙手合作用力使患椎節復位。

太極正骨按摩學,充分利用運動時,兩關節面之間接觸角度的變化和剪力方向,形成一系列運動與正骨力結合的手法。

常用的力有:

3.1.剪力:利用關節運動時剪力方向與正骨力向一致時施手法力。例如:右肘關節半脫位,尺骨鷹嘴向後移位,術者左手以大指推按鷹嘴後移位的凸出點,右手提拿患肢腕部,屈伸肘部,借伸肘運動時剪力向前滑動的作用,配合手法力,將鷹嘴推歸原位。

3.2.槓桿:利用肢體槓桿配合手法力復位。

3.2.1.脊椎槓桿:例如:腰5椎右側小關節向後移位,以左側小關節為支點,術者右手推棘突向左偏凸點為力點,形成椎間槓桿;術者左手扶患者左肩,令之向左側彎並向後旋,形成脊椎槓桿,兩手配合施力,使腰椎向右前旋正復位。

3.2.2.肢體槓桿:例如:右股骨頭後下滑小移位,患者右側向上側臥,術者位於患者後側,左手以掌根部推患者大轉子後下之移位凸點為支點,右手提拿患踝部為力點,令之屈伸髖運動,借後伸時右腿之槓桿作用,將股骨頭推正復位。

3.3.旋轉力:利用關節的旋轉效應產生的力矩,力偶,配合手法力復位。例如:左肱骨頭外旋小移位,患者坐位,術者位於患側,右手按住患者肩部,左手提拿患肢肘部,令肩部平抬,再向前旋轉運動,借肱骨頭在肩關節面的旋轉力,將肱骨頭旋正復位。

3.4.拉力:牽拉關節兩端,使患關節面間軟組織延展,關節間距離加大,以利復位。

3.4.1.牽拉:例如,頸7椎向左偏旋小移位。患者取坐位,術者位於患者後側,左手大指推頂棘突左凸點,右手提拿患肢前臂部,向右平抬,牽拉,屈回運動,借肩肌的拉力,將椎骨拉正復位。

3.4.2.旋轉:例如,右橈骨上三分之一骨折,術者左手握定患肢肘部,右手握患肢大魚際處,先牽拉外旋小臂使骨折處分開,然後再內旋對合骨端。

3.4.3.彎曲:例如,腰4椎向後半脫位,患者取坐位,術者位於患者後側,左手以大指推頂棘突後凸點,右手扶患者右肩,先令患者彎腰,將小關節拉開,然後再令患者直腰,大指借力將棘突推正。

3.5.合力:利用內力和外力的合力方向,與復位方向一致時,配合手法力復位。可分為患者主動及被動兩種運動配合法。

3.5.1.主動運動:患者自己運動患肢,配合術者手法力,使關節復位,常用於大關節小移位時。例如,右股骨頭內上旋小移位,患者扶固定物立位,術者位於大指後側,按推住大轉子上移之凸出點,令患肢做上屈120,外展90度位向下及 沿中線的伸腿運動。

3.5.2.被動運動:術者運動患肢關節,配合手法力,使關節在運動中復位,適用於所有手法。例如,右肩胛骨外下滑小移位,患者坐位,術者位於患側,左手以大指推頂肩胛下滑凸出點;右手提拿患肢肘部,令肱骨平抬、內收、內旋位,使兩個手法力的合力,斜向上方及中線約45∘角,向上支頂肩胛正位。

小結

 中醫早就對關節的微小移位有一定的認識,稱之為“錯骨縫”。對關節小移位的診治方法也有較詳細的記載。唐代《仙授理續斷秘方》中記載:“凡左右損傷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捻捺忖度便見大概”。

近年來,關節微小移位的問題,已成為各國手法治療醫生們探討的課題。並且認為:力學不平衡狀態導致脊椎結構異常,從而壓迫脊髓神經,使之沖動減弱,引起神經功能的傳導失調或障礙,甚至造成人體功能衰弱或死亡。

[6]從生物力學的觀點出發,骨關節病除代謝和酶等的因素外,主要是機械性關節損傷的結果。即作用於關節內的應力和對抗應力的組識性能失調。軟骨損傷後的不能癒合,則是因為關節面內持續存在的較大應力影響。而關節的微小移位,是造成關節內存在持續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太極正骨按摩學以矯正關節的小移位為宗旨,診治觀點和方法,從根本上解除不正常應力對關節及軟骨的不利影響,使之通過代謝和酶的作用逐漸修復。從而減少骨關節病症的發生,並使之得到治療。

 發表於《中華臨床醫學新進展》1999年第3期,22332235


[1]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編和出版1995-7-1

[2] 《錯骨縫的診治與治療》田紀鈞著.第1版.山西科學出版社,1987

[3]《推拿學》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之2.3.小節

[4] 《人體運動力學》鄭亦華、葉永廷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5]《推拿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俞大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6

[6] 《骨科實用生物力學》美.E.L.雷定著.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版.北京.1983-04-01124

 

大極正骨按摩治療骨裂

 資料:大趾末節骨裂1例。

氣功觸診:右大趾內側有細絲狀跳動氣波應手,抵達趾趾關節。

治療:患者取坐位,術者坐於患者對面。以大指和食指在右腳大趾之趾趾關節處,牽拉遠端趾骨,輕輕旋轉,捻捏,即有復位手感。再以氣功觸診探測,右腳大趾內側之細絲狀跳動氣波應手感消失。

療效:串痛立即消失,一次癒。第二天可落地;一周後行走正常;一月後x光片復查,骨裂癒合。

體會:骨質受損傷發生裂隙,多在關節附近,並且低達關節面,更因兩關節面的扭錯卡阻,以及肌肉、韌帶的拉力限制,使裂隙不能合併。矯正關節面的扭錯後,卡阻解除,骨裂自然合併。骨骼本身的[7]系統內能接通,還可提高癒合速度和效果。

 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1998版之『中特色診療新枝術』

 

太極正骨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資料:腰椎盤突出症狀14例,104男,年齡3560歲,髓核突出者10,膨出者4。均由各大醫院X片、CT片確診。有腰痛史多年,腰凸史自確診日計算1個月-5年不等。

治法:患者取坐位,術者坐於患者後側。一手扶患者痛側之肩部,將軀幹後仰30∘角,並側彎30∘角,同時做後旋轉運動,隨突出物從外側至中央的位置變化,側彎度逐漸減小,另一手以大拇指在腰椎棘突周圍的壓痛點,即氣功探測的反應點,施向前、向中央的斜向推力,手法力的方向,隨突出物從外向中央部位的變化,在矢狀軸上的夾角逐漸減小。兩手同時發力,可重複數次,隨時以功探測椎間盤的復位情況,以反應點減少或消失為度,一般急性損傷可1次復位,陳舊性 損傷,可分34次治療復位,以利於纖維環的逐步修復。

椎間小關節對位不良,姿勢同上。術者一手扶患者腰椎棘突偏凸側之肩部,施向患側後旋軀幹的力,另一手大拇指在棘突偏凸點施手法推力,借軀幹轉動時腰間的旋轉力,兩手配合,同時發力,將小關節正位。

伴有腰肌僵硬,坐骨神經痛者,以手法按揉拿捏患肌及坐骨神經痛沿線痛點,使肌順痛消,也可配合針灸治療。

療效:除2例未堅持治療外,均有顯效。8例髓核突出者均在13次內消除腰凸,善後治療伴症1個月至半年,患者中3例追訪36年,均無復發現象。4例膨凸,1例已基本全癒, 其餘正在治療中,已見顯效。

體會:患者取坐位時,脊椎可向各方向進行綜合運動。矯正椎間盤時扶肩部旋轉並後仰側彎脊椎,可以使椎節借凹側小關節連成一個槓桿,並以患椎節小關節為一個體內支點;位於棘突凸出側的手法力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推頂突出物的定向復位力,另一個是脊椎槓桿的體外支點。兩手合力,將髓核納入原位。矯正小關節小移位時,不需後仰角,患者手法復力改為向對側的推力,借旋轉脊椎力與復位方向一致時,兩手同時施力使小關節旋正復位。

治療期間病人應配合休養,嚴禁彎腰,負重,蹲俯等,增加腰部負荷的運動。以免病症復發。

 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1998年版『中華名醫專家創新大典』

 

關刺今用

 資料:肌肉酸痛十例,三男,七女,年齡2060歲,病程一日至二年。

症狀:均有患部肌肉酸痛、緊硬,甚者表皮麻木肌肉成結塊,有受風寒史。

治療:關刺法。以毫針直刺患肌腱或其起止點,停針。

療效:停針時有涼氣冒出,氣盡起針為佳。新症一次癒;陳舊症視病程而定,最短五次,最長七個月癒。

體會:[8]《黄帝内经》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靈樞.官針篇》曰:“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之上,慎勿出血。此肝之應也。”筋,即現代醫學之肌肉起止點處的肌腱。肌肉由肌腹和肌腱組成,位於肌腱中的[9]高爾基腱器,對肌肉的張應力發生反應,使肌肉的收縮力下降。肌肉痹症者,均有肌肉緊張現象,針刺肌腱部位,可加強高爾基腱器的信號反映,使肌肉放鬆,肌纖維內之病氣易於排出而病癒。

 收錄於『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 


[1]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編和出版1995-7-1

[2] 《錯骨縫的診治與治療》田紀鈞著.第1版.山西科學出版社,1987

[3]《推拿學》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之2.3.小節

[4] 《人體運動力學》鄭亦華、葉永廷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5]《推拿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俞大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6

 [6] 《骨科實用生物力學》美.E.L.雷定著.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版.北京.1983-04-01124

[7]《推拿學》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之2.3.小節

[8]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9] 肌梭、高爾基腱器與關節接受器,在控制肌肉反應和收縮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肌梭避免肌肉的過度伸展,高爾基腱器避免肌肉的過度收縮,關節接受器則提供身體肢體的空間感覺。